金刚经全文网
金刚经全文网
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
主页/ 五福临门/ 文章正文

什么是佛?信佛,究竟信什么?(权威解读)

导读:什么是佛?信佛,究竟信什么?(权威解读) 佛法僧三宝 一、何谓佛 所谓佛者,梵语佛陀之简称。译言觉者,或智者。即真正圆满觉悟宇宙人生之真相,亦即了悟诸法之事理的一切智人。因众生由无明所覆盖,对宇...
什么是佛?信佛,究竟信什么?(权威解读)

佛法僧三宝

一、何谓佛

所谓佛者,梵语佛陀之简称。译言觉者,或智者。即真正圆满觉悟宇宙人生之真相,亦即了悟诸法之事理的一切智人。因众生由无明所覆盖,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不觉,而流转生死。出世圣人,历劫修因,行满果圆,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朗然大悟,妙契宇宙之真理,如顽云开,故称觉者。

觉有正觉、等觉、无上觉三义。正觉简别凡夫不觉和外道的邪觉而言,凡夫对于事物的真相不明,起种种颠倒,所以名不觉。外道依于有限的定力和通力,见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执为真实,建立种种错误理论,自命为觉,实际上仍是有漏分别的错觉。佛陀以无漏无分别智亲证诸法的真如实相,是彻底觉悟者。

等觉即遍觉义,简别二乘圣人,他们虽然是正觉,而未遍觉。佛陀兴运大慈悲,以自觉遍觉一切有情,所以是遍觉者。

无上觉简别菩萨,登地菩萨福慧尚未圆满,唯佛悲智行愿皆已究竟圆满,无有过上,无有与之可比,所以称无上觉者。如佛地经论云:“于一切法一切法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佛。”

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者,察知烦恼,如人觉贼,对治烦恼障;觉悟者,照了诸法,如睡得寤,对治所知障。

觉复有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悟性真常,了惑虚妄,即自觉真理为自觉,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为觉他,穷源极底,行满果圆为觉行圆满。大乘义章云:“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总之,所谓佛者,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先觉,先知,大觉,无上正等正觉者。

佛又有十种称号,即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明行足,三明圆满,三业无失;善逝,自在入于涅槃;世间解,洞达世间一切事理;无上士,至高无上的智人;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天人师,一切天人之导师;佛世尊,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二、释迦牟尼佛

1、释名

佛有过、现、未十方三世无量诸佛,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于娑婆世界,诞生于印度的是释迦牟尼佛,即佛教之教主。

释迦,译云能仁,礼让之义,种族之名,印度四姓(婆罗门,净行者;刹帝利,王种;吠舍,商人;首陀罗,农人。)中王族所属。牟尼,译云寂默,智也。意思是大智慧,能成就诸善法,离诸过恶。此名是已出家求解脱时所得名,后世简称释迦,又称释迦文。实名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译云翟昙,最胜义;悉达多,译云财吉,或成就义。

三世佛

佛学小贴士

纵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横三世佛:指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下图为普宁寺大雄宝殿内供奉的纵三世佛。左起依次为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

2、出生年代

古来有种种异说,今依《众圣点记》说,是在公元前565年四月初八日,诞生于拘利城外兰毗尼园内无忧树下。父是印度中的迹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母叫摩耶。七日后母殁,由姨母摩河波卜波提抚养。

3、青少年时代(前558-537年,8-29岁)

从七岁开始学文,十岁习武。年渐向大,宅心高远,观诸世间事相,念皆悉非常,深生厌离。曾随父游于田野,见农夫耕作情景而无限同情和悲悯。净饭王闻之,心生愁忧,于是迎耶输陀罗为太子妃。并建三妃宫,又建三时殿,用来系留太子。太子不因此而有所染著爱恋。

随后便出游四门,东门遇到老人,南门遇到病人,西门看到死人,北门逢一道人。

太子甚为惊奇,便访道人,道人云:

怨亲平等心,不务于财色;

所事唯山林,空寂无所营;

尘想既已息,萧条倚空闲;

精粗无所择,乞食以资身。

太子回宫即思惟方便,欲求出家。因他出四门,见有老病死苦,常恐为此所逼,求道之念弥深。曾又见宫内彩女至夜分时,疲乏重眠,身形弊恶,不净流溢,太子历见,越感世间之不净污秽,倍增厌离。

4、出家(前537年)

太子既洞观世苦,终于在二月初八日晨,乘白马逾城而去,来到蓝摩国森林,剃除须发,著弊服。

同修有侨陈如、跋提、摩诃男、婆湿婆、阿说示。太子初访道于跋伽婆,次访阿逻逻、郁陀罗。彼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最上涅槃,因知见非究竟,不得所求胜法,便舍去,入摩揭陀乌罗叶象头山尼连禅河的森林里静坐思惟,苦修六年。

5、成道

太子勤苦六年,不得解脱,形体消瘦,犹如枯木。悟知苦行非成道之真因,即从座起,入尼连禅河洗浴。浴毕,接受牧女苏伽陀的牛奶供养,精神振作。侨陈如等五人见此事,很感惊怪,以为退转,即便舍去,住在鹿野苑。太子独至伽耶,于毕钵罗树下,敷座而坐。自誓:

“若不成正觉,终不起此座。”端坐思惟,降伏三魔军(一欺言宫廷被夺,二魔女淫扰,三怖兵威胁)。

入深妙禅定,思惟真理。于十二月初七日夜初夜得宿命通,知往昔诸事;中夜得天眼通,观众生种类差别;后夜得漏尽通,断诸无明烦恼,皆知世间一切因缘之理。

初八日拂晓,睹明星而豁然大悟,妙契真理,得无上正真之道。

6、转法轮

从始成正觉,初七日中,自受用广大法乐;第二七日,入海印三昧,不动道场,为十方深位菩萨,宣说自内证之真理——华严经;至三七日,本想先度初出家访道二仙,闻已命终,遂往波罗奈国鹿野苑,度侨陈如等五人,为说四谛之法。此五人为最初五比丘——僧宝,四谛之法——法宝,释尊——佛宝。以此为最初三宝。

成道二年,波罗奈国长者耶舍,归佛出家,其父母也皈依佛,为最初优婆塞、优婆夷。耶舍朋党五十人也归佛出家。在波罗奈,得弟子五十六人。往摩揭陀国王舍城,度三迦叶,他们是事火外道。即优楼频陀迦叶及其弟子五百人,那提迦叶三百人,伽耶迦叶二百人。此一千人同归佛出家。

次度有难陀、提婆达多、阿难陀、阿逸楼那、跋提利迦、罗睺罗等。又有婆罗门学者舍利弗、目犍连二人,闻佛弟子马胜比丘为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之偈,于是将弟子二百五十人率往归佛出家。从此为佛左右弟子,举其大数,有千二百五十人。又度迦叶,此人佛涅槃后,住持法化。在迦毗罗卫国时,度姨母、波阇波提为最初比丘尼。由此具备了四众弟子。随后逐渐扩大了僧团。

佛在摩揭陀国,为国王频婆娑罗王说法,王闻法后,并率诸大众皈依佛,便在王舍城大竹园建竹林精舍,奉佛说法。

▲(黄金铺地-须达长者和祇陀太子共建祇树给孤独园供佛及僧)

又有舍卫城长者须达(给孤独),建祇树给孤独园精舍,奉佛法化。

7、僧团发展的原因

佛陀反对种姓制,宣扬众生平等说;反对神创说和定命论者,宣扬缘起说和四谛法。主张物资公有,如土地、房舍、果树、用具不可私用,不可出卖,属常住所有。提倡四依住:即常乞食、粪扫衣、树下住,依陈弃药。制定这些,是为除五欲贪著。过着三常(衣、食、住)不足的生活,意在存念无常,勤求出离。

8、最后说法与般涅槃

佛陀自成道后,周历四方;应机施化了四十余年。有缘众生已度尽,未度者已作度化之因缘。于是到年八十之际,欲示寂于拘尸那城。在婆罗双树间,右胁而卧。正在此时一位外道叫须跋陀罗来求见,佛为他说法,成为最后度化弟子。

并最后接受了纯陀的供养。

纯陀供养-佛学小贴士

佛受供后,率众续往前行,途中突患背痛(一说患血痢),其后便取涅槃。故阿难曾白佛言︰‘周那设供,无有福利,所以者何?如来最后于其舍食,便取涅槃。’然佛告阿难︰‘勿作是言!勿作是言!今者周那为获大利,为得寿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誉,生多财宝,死得生天,所欲自然。所以者何?佛初成道,能施食者;佛临灭度,能施食者,此二功德,正等无异。’

此时阿难无比悲痛,不知如何乞教,于是众中叫阿 楼陀指教阿难请问佛陀四个问题:

(1)、佛灭后,以何为师?

(2)、以何安住?

(3)、恶性比丘云何调伏?

(4)、经典结集如何令人起信?

佛答:我涅槃后,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皆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恶性比丘默摈置之;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句子。又嘱累弟子依法奉行,则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随即示大般涅槃,时是二月十五日。

9、释尊八相示现

八相示现是佛陀一代的足迹。一降兜率,从兜率内院,降生人间,二托胎,降入母胎,三出生,四出家,睹世无常入山修行,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

三、何谓法

所谓法者,梵语达摩,译云法,轨持义。轨谓轨范,能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合此任持自性轨范物解两义,即名为法。此法,概括宇宙一切事物。佛法之法,指佛所觉悟之真理,不舍悲愿,以世俗言说,显示自内证的如实义,宣示世间一切有情的善巧教法,这种教法可为众生轨则而成正觉,所以名为法。

法者,道理义。于佛法中有四种:教、理、行、果。

教法,指佛所说能破无明烦恼之名句文声以及形之所示的种种施设,亦即三藏十二部的教典。理法,一切教法所诠之义理,能阐述宇宙人生之真相。行法,依理法起戒定慧诸行。果法,修行圆满所证之圣果。如来一代教法,不出此教理行果四法。因法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无不尽者。

所谓信解行证,即与此四法相对而言。信者,信顺佛之教法;解者,解悟其义理;行者,依教理起修行;证者,依修行证悟圣果。常略云解行相资,解者知解,行者修行,与世所谓理论与实践相近。然于佛典中诸多法门,若就对治而言,则有无量,就修持总纲说,只有戒定慧三学。戒者戒律,防非止恶;定者禅定,静虑澄心;慧者智慧,研真断惑。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妄惑,显发真理。因位修学,不过此三。佛学简言即三学。佛学中的种种言论,无非说明知解与行持,此二者不可截然隔别,所谓知则行立,依解起行,行不盲目,有行又反验解。则是:“有数无现则罔,有观无教则始。”

经云:“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又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四、何谓僧

所谓僧者,梵语僧伽,译云和合众。即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僧有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四种。僧称为和合,主要体现在六和精神上。一戒和同修,即对所受戒法,善护受持,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不净,和合共住。二见和同解,对于出离尽苦的圣道能善巧如理通达,与诸修清净梵行的道伴,见解一致共同修学。三利和同均,同衣食利养,对于如法获得的财物,不个人隐藏,与诸同住者平等受用。四身和同住,同礼敬三宝的身业,有疾病违缘互相照顾。五口和无净,同赞三宝功德,同修语业,有善法功德,互相赞叹鼓励,有过失互相善意的谏止举发。六意和同悦,同一信心,同修意业,念诸道伴,皆是替佛扬化,皆是正法住持人,皆是自己的善知识。此六和是解决僧团的思想上和经济上得到和乐、清净平等。见、戒、利的原则是平等、和谐、民主、自由、团结,此三为本质;身、口、意是思想行为,此三为表现。以上六和为事和。若约理和而言,指同证择灭道理。

僧有声闻僧,即修习小乘法,剃发染衣,具足出家沙门的形相。菩萨增,即修习大乘法,或出家或在家的形相。出家僧众有五: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在家有二众,称为白衣,即优婆塞、优婆夷。合为七众弟子,成为整个佛教的信徒。

佛弟子以“法味同受,财利共享”为原则。佛自成道后十二年中无有广戒,仅有略戒:“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心意,身莫作造恶,此三业道净,能得此是行,是大仙人道。”到了十二年后开始制广律。之所以制定戒律目的在于治理僧团,能使僧众健全。

有犯者给予制裁,不接受——摈出。如律云:“大海不宿死尸。”这样能使僧团和合、安乐、清净。由此能得到众人的信奉,佛法得到久住。佛法依僧弘扬,有和合僧在,就有正法在。戒律中说,有五个比丘住世弘律弘法,正法住世。

总上所言为佛法僧三宝,为何称为宝?因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如世间珍奇宝物,所以称之为宝。《宝性论》以世间珍宝的六种譬喻来说明佛法僧为宝的意义。即:希有、离尘、势力、庄严、最胜、不改。《心地观经·报恩品》以坚牢、无垢、与乐、难遇、能破、威德、满愿、庄严、最妙、不变十义说明佛法僧得名为宝的意义。

佛法僧三宝为组成佛教之三要素,佛陀为教主,佛法为教法,僧众为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