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嗔恚

"

嗔恚又作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在《大乘五蕴论》中有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嗔恚之报的故事

学佛的师兄不能有嗔恚的心理,若出现了这种心理不但对学佛有影响,也会给师兄带来业障。佛教中其实关于嗔恚的故事也有不少,师兄可以去看看,这样对嗔恚会有更多了解。那下面一起来看看嗔恚之报的故事吧!

嗔恚之报的故事

(一)

须菩提少年时代与众不同,性情多变,集聪明智慧、乐善好施、嗔恨炽盛于一身。

他家里很富有,父亲常常给他零花钱,然而他不愿做金钱的奴隶,常常把钱施舍给穷人,有时看到衣衫褴褛的孩子很可怜,甚至把自己贵重的衣服脱给他们穿,自己则穿着短衣短裤回家。父亲斥责他有失体面,他非但不听,反而出口顶撞,最后父亲决定不再管他了。

从此,须菩提更是我行我素了,见到自己喜欢的人,能把身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他,见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常常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因此经常有人到他家里告状。家里的人也管不了他,时间久了,谁也不理他了。

一天,须菩提在家里实在呆不下去了,走到山林中,情绪很坏,风声让它生气,鸟叫声也让他生气,一个人无缘无故破口大骂。

山神劝他不要再折磨自己,建议他皈依佛,让佛除掉他的嗔毒。

须菩提第一眼看见佛陀就心生欢喜。佛陀为他开示嗔恚的过患,并教他忍辱。这天,须菩提成为比丘中的一员,并很快成就了圣果。

弟子们问佛:“佛陀!须菩提以前造作了什么恶业,今生常怀嗔恨呢?出家以后又为什么这么顺利就得道了呢?”

佛说:“过去迦叶佛出世的时候,须菩提在长久的岁月中处处供养比丘。后来,有个比丘不领他的情,惹恼了他,他便骂道:‘你这个比丘太可恶了,跟毒龙一样。’因为这个业缘,他五百世中受毒龙身,心常含毒。现在虽得人身,仍有恶习,常常生起嗔恨心。又因为他过去世供养比丘,种下无量福田,现在随我出家,很快获得解脱。”(林明珂《佛陀十大弟子传》)

嗔恚之报的故事

(二)

过去有位国王,名叫阿耆达,一生奉佛,严持五戒。在他临终的时候,侍者拿着拂尘为他驱赶苍蝇,时间久了,昏昏欲睡,一不小心将拂尘掉到他的脸上。国王生起嗔恨心,随即命终了。

因为这一念的嗔恨,阿耆达王堕为蟒身。

但又因为他一生修福,转世未忘宿命,于是请求沙门给他受三归五戒,由此脱离蟒身,转生天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示净土法门及对治嗔恚等义》)

嗔恚之报的故事

上述就是嗔恚之报的故事,师兄可以去看看,这样对嗔恚会有更多认识。关于嗔恚的内容有很多,师兄在了解时也要看看嗔恚的对治方法,这样出现嗔恚心后能及时得到解决。

...查看更多
嗔恚中的嗔是什么意思

嗔恚是佛教所说的烦恼之一,学佛之人若有嗔恚的烦恼,那么学佛之路会受到很大影响。虽然嗔恚是一种烦恼,可有的师兄对嗔并不理解,为此,想知道嗔恚中的嗔是什么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

嗔恚中的嗔是什么意思

嗔是怒、生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嗔恚中的嗔是什么意思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要心怀慈悲和智慧,因为对方正在受烦恼的煎熬。要内心充满慈悲,把他当作你亲爱的兄弟,在打坐时,专注在慈悲的感受上。要散发慈悲心于整个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

嗔恚中的嗔是什么意思

以上就是嗔恚中的嗔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回答,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嗔恚一词师兄要多去了解,同时也要知道它的对治方法,这样出现嗔恚后能很快得到解决。

...查看更多
解决嗔恚的方法是什么

修行的师兄是不能有嗔恚心理的,嗔恚的影响力很大,若师兄出现了这种心理,那么修行会受到很大影响。为了能让嗔恚得到解决,师兄需了解解决嗔恚的方法。那解决嗔恚的方法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了解吧!

解决嗔恚的方法是什么

一、学会接受

一般发火的时候,首先是自己的内心很难受,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把心的专注力放在因生气而难受的苦受上,多体验和观察那种苦受,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这种苦受,虽然是很难受,可是当你接受这些苦受的时候,心不会因为面对障碍相而生起更多的苦受。大部分人不知道这种情况,拒绝这种苦受,以对抗的方式来企图摆脱这种苦受,这样只是继续增加苦恼而已。不接受苦受本身就是一种排斥和抗拒,并不因为抗拒而苦受马上消失。

先接受现实,知道自己发火,接受这些苦受,这就是随顺法,随顺了才有消灭嗔恚的机会,要不然越抗拒越难受。

我们的内心哪怕是一点点只要有这个嗔心,心肯定是受苦的,嗔本身具有这种破坏力带给我们很多的苦受。

而大部分人明明知道这是不善的,可是不愿意接受结果,不愿意承担这种现世业报。这是一种不了解因果或不相信因果所造成的结果。我们无妨问问自己,当发火的时候,谁先痛苦?是发火的本身还是对方?当然是自己先痛苦,然后又带给对方痛苦。这是嗔恚自然的特性及它的灾患。所以,发火的人,首先接受自己的感受(苦受)是很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发过火的经验,都知道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好像心里有个沉甸甸的疙瘩堵住胸口,憋不住的感觉,甚至像一把刀插在心脏里一样的绞痛。外在的表现呢?脸红、脖子粗、额头三脉都起来了。这是一种狂风暴雨般的现象,自然带给自己和对方风吹雨打的折磨是肯定的。当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跟前面说的一样,首先不能面对障碍相,赶紧离开这个场所是最明智的选择,之后承认自己正在发火。

因此,先接受苦受,不要排斥苦受。如果排斥这些不舒服的感受,苦受只是继续增长而已。因为越排斥越难受。

解决嗔恚的方法是什么

二、安住于苦受

此时,全力以赴把心的焦点放在不舒服的苦受上,努力安住在苦受上。

同时内心标记“难受、难受”或“苦受、苦受”,加强觉知力。就这样,当你觉知苦受,接受苦受的那一刹那开始,其实苦受已经开始减少的(至少是不会增长),最后慢慢消退。一直专注于苦受,直至那个苦受完全消失为止。如果要反抗它或排斥它,它只会继续增长。当你接受它的时候,反而会慢慢减少。当苦受差不多消失的时候,嗔恚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

这就是用受念处的修习解决嗔的方法,是毗婆舍那内观的修习。

三、修习慈心

当然,平时多修慈心是解决嗔恚最好的方法,所以平时多应该培养慈心。

只要内心充满了慈心,嗔恚根本没有机会生起来,由于慈心和嗔恚的特性是完全相反,是不能同时存在于内心。人之所以很苦,就是因为内心有很多嗔等不善心。不善心本身的特点有这种惊人的破坏力,就像火热的铁球一样,只要触碰它,肯定被灼伤。

如果没有慈心,内心开始萌芽嗔恚种子的时候,第一时间去觉知这些前兆,然后救头燃一般迅速扑灭,不要等到火上头了才去补救,那已经迟了。

并不是发大火才是嗔恚,很多的不满意、看人家的缺点、说人家的不对、排斥、拒绝、嘲笑,这些都属于嗔心。只要内心有一丝这些迹象,应该及时地觉知,才是最好的预防。当事情发生了,采取上面的方法(观苦受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问题等到心里差不多恢复平静的时候,再以慈心对待对方。或用祝愿对方无烦恼。这就是解决嗔恚的方法。

解决嗔恚的方法是什么

以上就是解决嗔恚的方法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嗔恚的内容师兄要多去看看,这样对嗔恚能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师兄也会有不可思议的收获。

...查看更多
如何克服嗔恚

人是会有烦恼的,在佛法中嗔恚是根本烦恼之一,它对众生的影响非常大。出现嗔恚的师兄是很容易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所以当师兄出现嗔恚后,要及时去解决,去克服。可如何克服嗔恚?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

如何克服嗔恚

你必须有慈悲心,打坐时若嗔恚心生起,当修慈悲观。若别人行持不好或发脾气,不要因此而生气,否则,你比他更无明。要心怀慈悲和智慧,因为对方正在受烦恼的煎熬。要内心充满慈悲,把他当作你亲爱的兄弟,在打坐时,专注在慈悲的感受上。要散发慈悲心于整个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有时候,当你看到其他的出家人举止粗暴,可能会心生懊恼,是自讨苦吃的,这样不是佛法。

如何克服嗔恚

你可能这么想:‘他们不像我这么严谨在修行,不是好的出家人。’这就是自己的大错了。不要做比较、批判,放下想法,观照自己。修学佛法是自己的事,你不能叫别人的作为合你的意或像你一样。这种期待只会为自己带来烦恼,修行人常有此通病,但是看别人的缺点不会产生智慧。不要自寻苦恼,只是单纯地观察自己及内心的感觉。这样做,你将会明白的。

如何克服嗔恚

以上就是如何克服嗔恚的相关回答,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了解嗔恚时,不但要知道它的解决方法,师兄也要知道嗔恚有哪些坏处,这样对嗔恚的了解会更进一步。

...查看更多
结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