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519早餐开示)
【不昧因果】
《太上感应篇》和《了凡四训》,都是说明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真相。这些道理很深,事相非常复杂,因果牵连就像罗网一样非常微细,不但是六道众生堕落在其中,四圣法界也无法摆脱。
譬如,禅宗有一则「野狐禅」的公案,有人向一位讲经说法的大德请教:「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大修行人是明心见性的法身大士。他回答说:「不落因果。」因一句话说错,所以堕在畜生道,做了五百世的狐狸。五百世的狐狸有修行,也能变成一个人身。当时百丈大师讲经说法时,牠变成一位老人在底下听经。百丈大师知道牠不是人,但是一般人不晓得。牠向百丈大师请教,百丈大师说:「明天讲经时,你再把问题提出来。」到第二天上堂,这位老人向百丈大师提出:「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改了一个字:「不昧因果。」牠到第二天就往生了,脱离狐狸身。所以,错下一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
这就说明,诸佛如来有没有因果?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说有、说没有都是错误的。「不昧因果」,不昧是对于因果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能随类化身,随机说法,与十法界众生和光同尘。十法界众生是在演戏,诸佛菩萨是来看戏,所以他能清楚、明了。
这么深的道理,我们想在一生当中参透不容易。为何不容易?烦恼、习气没有断。百丈大师能做到,是因为他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的境界,是分别、执着都没有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会有一丝毫的分别、执着,才能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我们最困难的,就是分别、执着放不下。说不分别,还分别「不分别」,又落在分别之中;说不执着,又执着「不执着」,总无法摆脱,这是凡夫的难处。
【谈布施】
《六祖坛经》里有预记,六祖是禅宗第六代祖师,马祖道一和尚是第七代祖师,六祖预记马祖道一和尚将有两个徒弟是菩萨化身再来的,一是出家的,一是在家的,在家的菩萨就是庞蕴居士。庞居士表演了一招,「好事不如无事」。无事不是不做事,无事是心里无事,心地干净,无论做什么事,一尘不染,也就是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心里无事,才能为一切众生服务,才能做真正的好事,做再小的善都是大功德。而心里有事,造多少善都是福报,不是功德。所以,要紧的是心里无事,不是身无事,身无事你就不会去修福,纵然有慧也没有福报。
为一切众生服务,第一是布施,布施金钱,布施体力。体力是内财布施,功德比金钱布施大;金钱是外财,是身外之物,亿万外财也比不上自己亲身以劳力来布施。譬如,道场里有很多义工,他们用自己的劳力来服务、来布施,功德超过外财。有钱的人到寺庙里去布施几百万,还不如在道场里天天做义工的人。用身外财力来布施的功德小,再多都小,而内财布施的功德大。在《华严经》上,对此有很大篇幅的说明。
到了法身大士,就不是讲布施,而是讲供养,普贤菩萨是「广修供养」。供养与布施,实在讲是一件事情,但是用心不一样。供养是以孝顺心,布施不是孝顺心,所以大乘菩萨用布施,普贤菩萨用供养。普贤菩萨代表法身大士,《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普贤菩萨,都是修普贤行,普贤菩萨就是用孝顺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孝顺心,就是修普贤行,普贤行的功德是圆满的。做的事情再小,就算布施一块钱,功德都是称性的,与虚空法界一样大,因为心是圆满的。就算对常住做一点小事,扫地、抹桌子,功德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修的虽是小福、小事,果报则是无量无边。若心地不清净,布施供养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小道场,即使布施亿万财富,所得的福报也很小。这当中的道理,凡夫如何会明了?凡夫只看外表,连外表都看不清楚,如何能观察到事实真相。
出家人要远离一切名闻利养,世尊当年在世三衣一钵,接受大众的供养,只是一钵饭而已,决定不接受钱财供养。所以,社会福利的事业应该由在家同修们去做。出家人接受财供养,是末法时期才产生的现象,因此佛法衰微了。有钱就会起贪心,就会有妄想,就会患得患失,所以钱财决定不是好东西。
我们明了有些在家同修有多余财富想修福,不知如何修法,所以我们接受供养是代他修福。我在台湾成立「佛陀教育基金会」,就是本着这个宗旨。而修福怎么做?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就做印经布施一件事情。他的德望很高,信徒很多,所以供养的数量也多,但他自己一分钱都不用。他办了一所「弘化社」,就是现在讲的佛经流通处,将所有的钱全部用在印经布施上。「佛陀教育基金会」的性质,与之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