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金刚经全文网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二册 佛教的真理 第三册 菩萨行证 第四册 佛教史 第五册 宗派概论

禅学

导读:「拈花微笑」是禅宗最古老的公案,是人间最美丽的传说,二千多年来,禅的智慧流传在人间,开启了世人的眼目,照亮了万古长夜。...

  第六课禅学

  「拈花微笑」是禅宗最古老的公案,是人间最美丽的传说,二千多年来,禅的智慧流传在人间,开启了世人的眼目,照亮了万古长夜。

  禅学渊源于印度,盛兴在中国。禅学可概分为两类:广义的禅学是指公元前五世纪佛陀创立佛教开始,发展至八世纪的大、小乘印度禅,即所谓的「禅那」之禅;狭义的禅学则指发端于中国隋唐时代,而后开演为「五家七宗」的「禅宗」。

  印度「禅那」,意译为「静虑」,或「思惟修习」,即: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其目的是藉由「四禅八定」的禅定基础,禅观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以达到涅槃清净的圣果。中国「禅宗」的禅又称「宗门禅」,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

\

  印度禅法早在东汉时就已传入中国,并于魏晋南北朝盛极一时,只是当时并未开宗立派。当时「禅」与「定」被视为是一体的,参禅就离不开打坐,此所谓「以定摄禅」。到了魏晋时期,般若学盛行,禅学经过离言扫相的般若学的洗礼,禅的修持逐渐由打坐参禅,转向对宇宙实相的证悟。南北朝佛性论的兴起,更使中国禅宗融和「般若实相说」与「涅槃佛性论」为一体,奠定了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般若学与佛性论于是成为中国禅学的两大理论基石,进一步把中国的禅学带向自性自悟的最高禅修境地。

  禅,是佛教的主要修行之一,佛教重视行证,透过禅的思惟实践,佛教的思想、信仰得以具体的实证、体验。禅,并非禅宗专属,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在教理或实践法门上,皆与禅有密切关系。例如:无四禅八定的修持,则无俱舍宗;无五重唯识观的实践,则无法相宗;无般若空观的中道实修,则无三论宗;不实修止观,则天台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乃至净土宗的行者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观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甚至四谛、十二因缘、四念处等佛陀一代时教,都是透过禅观而证悟。禅的「止观双修」为修证之要、定学之门,居三学之枢纽,禅学之于佛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禅门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然而不立文字并非不依文字,教外别传并非不依经教,而是要行者不得拘泥于文字、经教。须知文字、经教是「标月指」,其目的在引导学人见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从初祖达摩以至五祖弘忍,皆以《楞伽经》为禅宗印心的典据。到了六祖惠能,由于闻说《金刚经》,当下茅塞顿开;及至五祖弘忍以《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再为其印心,终于「漆桶脱落」,亲见「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自家面目,于是五千多字的《金刚经》从此取代了达摩东来以「《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的传统地位,并为中国禅学开启了历久不衰的黄金时代。

  六祖大师见性开悟后所宣讲的《六祖法宝坛经》,更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此外,《永嘉证道歌》、《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禅源诸诠集都序〉、《古尊宿语录》、《无门关》、《碧岩录》等,无一不是禅门骊珠。

  禅,是佛法的核心,是中国佛学的骨髓,也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太虚大师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禅,不但是中国唐宋以来民族思想的根本精神,尤其宋朝以后的孔、孟、老、庄各家学者,无不学禅、研禅。「禅解儒道」、「禅儒相融」的结果,佛教不但影响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也融和了中国文化,并且孕育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佛学精髓--禅学。

  近代由于敦煌禅籍的发现,学术界对禅宗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所以有胡适、吕澂等国际知名学者投入禅学研究,于是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的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禅学研究的热潮,甚至席卷欧美,形成一股禅学热。

  禅,是有情众生的清净本性,禅,能帮助人类寻得失落的自我,转化二元世界观的谬见,因此一直深受知识份子的青睐、共鸣,并且迅速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发挥影响力,所以,廿一世纪将是佛教的世纪,更是禅学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