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网
金刚经全文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佛学问答类编/ 文章正文

七首悟红尘唐诗-红尘来去一场,醒来已是中年

导读:七首悟红尘唐诗:红尘来去一场,醒来已是中年寂静的夜,淡淡的月色洒落窗台,手捧清茗,静默无言。红尘多少事,欲语泪先流,烟花散尽,惟心温热。一个人总要到了一定年龄,才能恍然醒悟许多东西,才能比较清楚明...
七首悟红尘唐诗:红尘来去一场,醒来已是中年

寂静的夜,淡淡的月色洒落窗台,手捧清茗,静默无言。红尘多少事,欲语泪先流,烟花散尽,惟心温热。一个人总要到了一定年龄,才能恍然醒悟许多东西,才能比较清楚明白活着的意义。

人生就像一首诗,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往往读不懂它,而当我们读懂它的时候,早已不再年轻。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七首悟红尘唐诗。

1.

《赐天卿寺神亮上人》

唐.赵嘏

五看春尽此江濆,

花自飘零日自曛。

空有慈悲随物念,

已无踪迹在人群。

迎秋日色檐前见,

入夜钟声竹外闻。

笑指白莲心自得,

世间烦恼是浮云。

赏析:

对于身处滚滚红尘中的我们而言,有些可望而不可即。若不能淡眼旁观,“花自飘零水自流”,至少也能明了另一种态度,即“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有时,我们需要警醒自己,不要试图去捕捉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要试图去分析那些如梦似幻的心情,就如自然的生灭、寂寥的山河,都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越是追越是迷,越是失望。与其如此,或许不如将目光聚焦,将感情收回。去做去珍惜,远好过去叹去追忆。

2.

《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赏析:

寂寞山涧,无人往来,唯山中辛夷,兀自开落。全诗二十字,字面之意仅是如此。但也正因如此,才成就王维“援禅入诗”的极佳之作。不渲染花开的娇艳,也不描绘花落的无奈,只因辛夷常开常落,本就没有分别。没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思,也没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愁思,连生灭都分别不起,更何谈娇艳与否,无奈与否,寂寞与否。

3.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赏析:

虽然心中有愁,不似中年时那般怡然自得,但不得不说王维终身对佛教的笃信,对归隐的憧憬,让他始终能落笔自清逸。且再细读颈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言辞虽朴实简单,并无生僻之意,但所刻画的意象却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感。只因“松风吹解带”一句,既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迎风解带,潇洒旷怡,又可解释为是穿过松林的山风,将诗人的衣带轻轻松解。

4.

《题崇福寺禅院》

唐.崔峒

僧家竟何事,

扫地与焚香。

清磬度山翠,

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

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

无人空夕阳。

赏析:

物我两空,自然心外无物,俗世凡尘亦是遥远无踪,滚滚红尘中的欲念纠葛,恍若早已是上辈子的事情,此刻此时,竟连一圈涟漪都未能留下。宴坐时,对于时间的感觉变得模糊,一生一世也可如电光火石般一闪而过,一瞬一秒也可如三生三世般永复轮回。

世人常说,唯有时间不可控,不可追,不可驻。但在禅家,或许人,才是时间。

5.

《宿清远峡山寺》

唐.宋之问

香岫悬金刹,

飞泉界石门。

空山唯习静,

中夜寂无喧。

说法初闻鸟,

看心欲定猿。

寥寥隔尘市,

何疑武陵源。

赏析:

空山无人,深夜无声,唯禅师于此修习静虑。静虑就是禅,禅定者得静息心虑之人之天处,故谓之静虑。虽说安禅未必须山水,但人心易动不易定,且多易攀缘,时常心随境转。由此,佛教才始终有亲近山水,远离人事的倾向。寂寥安宁的环境,也许不是必须,但却肯定会是修行的助力。

6.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唐.李白

敬亭白云气,

秀色连苍梧。

下映双溪水,

如天落镜湖。

此中积龙象,

独许浚公殊。

风韵逸江左,

文章动海隅。

观心同水月,

解领得明珠。

今日逢支遁,

高谈出有无。

赏析:

正信的佛教与神仙体系完备的道教不同,佛教是无神论,不将佛陀作为唯一的神来崇拜。人人皆有明珠皆有藏宝,只是还未能顿悟而得罢了。即心即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而众生便是未觉悟的佛。由此,佛陀并非独一无二,过去、现在、未来都有无量无数的佛陀存在。而众生也皆有成为佛陀的可能。佛与众生不过是凡圣的境界不同,但究其本质仍是同一性的,只处在了不同的阶段上,众生平等。

7.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

唐.李白

远公爱康乐,

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

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

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

观空天地间。

赏析:

佛教讲二谛,真谛与俗谛。所谓空性的真谛,便是观一切法,均见本性皆空。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但这是圣人的视角,并非如字面上那般简单,言空便是空。要理解空,断不可离物而说空,因为空本就是万物的自性。而我们仍要从俗谛中的缘起缘灭悟起,正如李白借花喻性、借水言心,也正如公案借姓比性一样,要观察事物缘起如幻的现象。简而言之,参禅悟空均非空中楼阁,仍需观照这大千世界,切勿轻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