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出家,恐怕一辈子也经历不到这样的体验。
陪同两位上座法师与北京市天主教神哲学院的神父以及那里的学生进行交流。
禅兴法师给学生们上课,这一节讲的是佛教基础知识,天主教的学生们素质都非常高,凝神倾听、理解,呈现的气质、精神面貌也非常的好。无论是帮别人拿东西,还是言谈举止,都很积极、阳光、向上。
感觉,这一堂课,不仅仅在宗教之间的交流行为有价值,对学佛的人,似乎更有价值,因为在这种场合下倾听一位久修上座法师讲解佛教的基本名相“三法印”、“四圣谛”、“因缘”确实别有一番滋味。
特别是法师讲佛法中重要的精神认知“无我”的时候,恐怕天主教的学生们不好理解,又用西方的很多濒死经验研究举例。
最终的结论是,因为我们执着那个在本性上就不存在的“我”,而导致轮回,痛苦,我们要解脱,就要深刻地体察到“无我”。
感觉很不一样。
在这种场合听这样的讲法,体察名相的意义和存在,体察这些不得以而裹藏在文化背后的离苦得乐的本质。确实是有种很特别的体验。
天主教的学生显得要活跃很多,求知欲也很强,即便是课间时间,也不耽误和禅兴法师交流,你能想像出一个佛教僧侣和一个未来的神父在耶稣像前谈心、交流的情景吗?
其实,这些天主教的学生在2009年就已经集体来过龙泉寺参访。这一次,神父甚至表示,以后可以组织学生体验龙泉寺僧侣的学修生活,一起打座、修行一段时间。
禅兴法师把带去的博客书发给大家,大家都很兴奋。恐怕这也是他们生平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文化和信仰作品。而且是在整齐地挂着天主教的圣贤像的神学院教室里。
两节课,均留有录音。
这边,禅兴法师给学生们讲佛教的基础知识;那边,孙永书神父在他的办公室里和贤扬法师畅谈宗教、人性、心灵、历史、信众状况等等。
谈话进行了一个小时,基本都是孙永书神父在讲,贤扬法师在认真地倾听。如果有能力硬抛开宗教的名相又不失偏颇地来倾听这些对话,确实可以感觉到宗教的了不起,可以对自己的信仰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更能够坚定自己所选择的道路。
因缘不一样。
所体现的外相也不一样,当然,终极的究竟的追求目标不一样,显示的方式就会有差别。
谈话结束后,贤扬法师觉得,不交流不知道,一交流发现,彼此之间虽然有不共的地方,但共性的地方竟有百分之九十。
最终,都是落回到自身内心的问题上。
手段和外在方式有诧异,甚至有的方式也类似,比如静坐、止语、祈祷、忏悔、观想等等。
天主教神父独身,但其他的戒律相对佛教来说就很少,贤扬法师就持戒的问题和孙永书神父交流,孙神父有次第、有方向、逻辑清晰地展开话题,从历史、教义、耶稣的神迹以及他个人对耶稣的人性和神性状态的理解进行讲解。
神父的表达能力很好,精神面貌也很好。当他阐述人性的尊严、大爱、单纯的内心时,你能确信他的内心是单纯的。